【因為有“數”】強“點”聚“鏈”集“群”
于都數字化轉型推動制造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編輯: 李盛元來源: 經濟晚報2024-11-11 16:58:59
于都數字化轉型推動制造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編輯: 李盛元來源: 經濟晚報2024-11-11 16:58:59
江西衛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5G工廠
于都縣是贛州市下轄縣,地處江西贛州東部,建縣于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素有“六縣之母”“閩、粵、湘三省往來之沖”之稱。近年來,于都縣緊緊圍繞省市數字化轉型工作部署,搶抓政策機遇,緊扣“5313”行動計劃,圍繞紡織服裝、電子信息、新型材料、裝備制造和新能源5條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通過“點、線、面”分級分業一體化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單點突破提升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
在江西衛棉紡織集團(以下簡稱“衛棉紡織”)廠房內,機器轟鳴聲此起彼伏,一排排梳棉機飛速運轉,將經過精細處理的棉花“吸”進“肚子”內,隨后從另一端旋轉“吐”出一根根優質棉條。
衛棉紡織是一家集新型紡紗、再生纖維的研發、生產、銷售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前,面臨著紡織業普遍存在的諸如過度依賴人工、效率低下、利潤微薄、能耗高等困難。在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衛棉紡織主動作為、積極求變,借助5G、邊緣計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理論與技術,成功打造了5G工廠,提高了企業智能化、數字化程度,實現了數字化轉型。轉型后,企業生產能耗降低了30%,用工成本節約了70%,比傳統紡紗效率提高了30%。企業2023年實現產值5.13億元,凈利潤率達到14.8%,成功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2023年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名單。
衛棉紡織的數字化轉型是于都縣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提“質”向“新”的縮影。近年來,于都縣積極搶抓政策機遇,選取一批龍頭骨干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試點示范,結合技改和大規模設備更新等扶持政策,幫助企業更便捷、更精準匹配各級惠企政策。實行“一企一專班”制度,縣領導掛帥重點企業,組織職能部門組成專班,為重點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保障服務,推動“于都制造”向“于都智造”轉變。其中江西興雪萊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自主研發“衣慧云”系統、江西翡儷文德時裝股份有限公司融合工業互聯網技術等使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加強部門聯動,以科技創新賦能重點項目為工作抓手,形成了多部門配合的工作合力,一大批重大技術創新成果接連落地。江西綠聚科技有限公司聚焦環保高分子材料,研發的“高性能阻燃復合材料以及硅納米改性高性能阻燃材料”項目在“創客中國”江西省大賽決賽中獲得三等獎。
串珠成鏈推動重點產業鏈協同合作
近年來,于都縣持續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線”上推動鏈式改造,突出“龍頭企業+產業鏈”輻射推廣,以“鏈主”的頭雁效應激發產業數字化的“雁陣活力”,“以主促鏈”帶動中小企業協同轉型。
今年以來,于都縣分級分類開展數字化轉型政策大宣貫20余次,打消企業數字化轉型顧慮。邀請各行業數字化服務商講解政策并普及數字化轉型相關概念。對數字化轉型工作意愿不強的企業,組織各單位主動靠前,深入企業,實地調研,切實打消企業不愿轉、不能轉、不會轉的顧慮,提升企業參與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積極性。發揮重點企業“頭雁”作用,積極對接省市宣傳平臺,發揮縣內宣傳平臺作用,常態化刊播縣內數字化轉型的典型案例和經驗做法,加快中小企業“看樣學樣”,進一步加快全縣數字化轉型步伐。鏈主企業與產業互聯網平臺共同打通產業鏈上下游信息壁壘,推動不同系統、不同平臺之間的數據高效互通與共享,打破信息孤島,實現上下游企業的互聯互通。
如在贏家時裝(贛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贏家時裝”),消費者只要往智能量體間里一站,3秒鐘就可獲取28個詳細身材數據;在APP上選擇好個性定制專屬款式后,相關的量體數據直接傳送到制衣車間。7個工作日后,一件量身定制的時裝就能穿到消費者身上。作為江西省服裝產業的龍頭企業,贏家時裝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全力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牽頭承建工業互聯網二級標識解析(紡織服飾服裝行業)節點平臺,為紡織服裝行業上下游相關的品牌商、材料商、制造商,提供原材料、成品、訂單等關鍵信息的標識編碼規范、標識注冊和標識解析服務,各紡織服裝企業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其成功打造的贏家智慧工廠,相較于轉型前,生產效率提升20%以上,產品研發設計速度提高30%,運營成本降低25%,產品合格率達到97%以上。目前,平臺累計入駐企業243家,標識注冊4800余萬次,解析量達到1.6億次。
聚鏈成群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
于都縣立足自身特色優勢,發揮產業集聚優勢,“面”上加快集群轉型,整合縣域各領域相關信息資源,打造數字場景共建、服務資源共享、創新要素共聚的公共服務平臺,帶動產業集群中小企業實現快速化、批量化轉型。2023年,于都工業園區獲得全國紡織行業數字化轉型先進產業園區、第三批江西省數字經濟集聚區等榮譽。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聚焦5G通信、新能源等新賽道,培育發展以佰才邦、屹鋰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高標準打造以佰才邦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產業園,提升全縣新質生產力集聚影響力;依托歐龍優新材料、安迪新材料等企業延鏈補鏈,持之以恒延伸新型材料產業鏈;加快鷹星精密智造產業園項目建設,引導競銘等企業立足于都,服務全市、全省,為周邊提供關鍵設備,不斷拓展裝備制造產業銷售市場;主攻儲能生產線、動力電池等細分領域,充分發揮屹鋰新能源年產2GWh硫化物固態電池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緊跟形勢建成新能源產業鏈。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及應用建設。常態化調度數字基礎設施及應用建設工作,不斷加大資源投入,進一步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及應用建設。全縣累計建成5G基站1427個,其中2024年新增5G基站153個,5G信號覆蓋全縣64個重點場所、行政村,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基建保障。投資1.5億元建設智慧于都,建立了工業產業大腦板塊,以數據為核心,提升紡織服裝、電子信息和新型材料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精準治理能力與行業數智化水平。抓好人才引培。圍繞產業特色及基礎、區位條件等存在的差異性,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搭建“高?!蒲性核髽I”聯動的人才培養機制,為人才發展保駕護航。同時,引導天鍵電聲股份、奧科特照明、煜明光電等企業與高校院所專家博士合作,聘其擔任公司“科技副總”,有效解決了企業創新人才不足的問題。
(全媒體記者 胡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