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報頭版報道:南昌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調研記
編輯: 曾丹奕來源: 江西日報2023-06-02 10:22:07
編輯: 曾丹奕來源: 江西日報2023-06-02 10:22:07
?
成為全省首個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的開發區,躋身“千億元俱樂部”,在全省開發區爭先創優綜合考評中連續五年蟬聯第一;
在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的全國169家國家級高新區綜合排名中,連續八年進位趕超,躍升至第22位,站穩“第一方陣”;
園區企業總營收超過6500億元,在省城占比從上年的39%增長至43%以上,接近南昌市工業半壁江山;
……
2022年的幾組數據,印證了我省首個國家級高新區——南昌高新區經濟發展的實力和潛力。
突圍的背后,是錨定目標堅持產業迭代升級的韌勁,是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的信心,是攀“高”向“新”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馳而不息。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新時代新征程,南昌高新區如何在新起點上跑出科技含量更高的發展加速度,成為我省“換道超車”的強引擎?記者日前來到瑤湖之畔,感受這個不斷見證奇跡的地方續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大格局——擁抱新技術,推動業態迭代升級
一根直徑0.125毫米的光纖,藏著什么樣的高精尖技術?
在普天線纜集團有限公司光纖制造產業基地拉絲塔頂,拉絲爐內的一根垂直立著的透明“水晶柱”引人注目。“這是光纖預制棒,拉絲爐里的溫度超過2000攝氏度。”公司生產副總裁韓向榮介紹,“光纖通信是互聯網現代通信技術的重要載體,我們產出了第一根江西自己的光纖。”
跟著韓向榮從7層樓高的拉絲塔頂往下走,記者看到,在拉絲塔高速牽引下,經過加熱融化、冷卻降溫等工序的一根根細如發絲的光纖被盤成卷,整齊地碼放在貨架上。
拉絲作業是光纖生產的第一道工序,也是最核心的一道工序。2001年建廠后,普天線纜的主營業務是通信光纜、通信銅纜、光電混合纜和綜合布線。隨著5G、物聯網、大數據等快速發展,光纖需求量不斷增長,新的市場需求催生出全新一代技術。
購買設備、招引人才、建設實驗室……2018年,普天線纜著手光纖產品的研制;2021年,普天線纜光纖生產線建成投產;2022年,公司產值突破4億元;如今,“三塔六線”光纖生產規模日趨成熟,二期擴建項目將于今年10月投產。
一路走來,韓向榮體會最深的就是“科學技術沒有最先進,只有更先進”。更令人期待的是,在不斷擴大光纖生產規模的同時,普天線纜還將目光投向技術含量更高的光棒領域,預計明年啟動自主研發光棒項目。
技術的進步反映了創新的活力。南昌高新區以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建設為引領,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持續為企業賦能。去年,這里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32.9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54.8%;3億元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數達16家,占全省的15%。
創新之光在這片熱土熠熠生輝。北大南昌研究院與江銅、華勤等企業,中科院協同研究院與川奇、弘益藥業等企業合作共建科創平臺,攜手攻克了一批技術難關;硅基中心半導體照明技術、聯創超導世界首臺高溫超導直流感應加熱設備等上榜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江西省首個省級實驗室——南昌實驗室建設方案通過綜合論證。
大視野——開拓新思路,深耕特色優勢產業
如果問,南昌高新區特色優勢產業是什么?答案一定少不了LED產業。而在LED領域,最亮的一束光當屬實現了“世界級”突破的晶能光電。
2006年,晶能光電股份有限公司開啟了硅襯底LED技術產業化之路。圍繞硅襯底LED技術,晶能光電以“技術+資本”的模式,孕育出一條粗具規模的硅襯底LED產業鏈,構建自主可控的國產供應鏈體系。
▲晶能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數字化生產車間一派繁忙。(南昌高新區供圖)
進入全新領域,晶能光電從技術研發轉向產業升級。
在考量自身的優勢之后,晶能光電選擇深耕大功率LED照明市場。從提升產品性能到提高產線管控,從延鏈、強鏈、補鏈到做大產業集群,晶能光電助力南昌高新區LED行業邁向更高層次。
思路決定出路。在專業照明領域,全球約每三部智能手機就有一部用的是晶能LED閃光燈,全球每三個手電筒就有一個用的是晶能LED光源;在車用LED照明領域實現突破,兩年時間做到國內出貨量領先,晶能光電成長為全球先進的大功率LED光源提供商,榮獲第四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
有了晶能光電等行業龍頭的帶領,南昌高新區LED產業形成了從設備、材料、芯片、封裝到應用的全產業鏈,光電及通信產業集群獲評江西省2022年五星級產業集群;兆馳半導體上榜2022年度國家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名單,成為LED照明領域全球單體廠房產能最大的芯片供應商。
在移動智能終端產業領域,90%以上的手機一級零部件、80%以上的手機二級零部件實現了南昌高新區區內配套及整機生產,新型計算機及信息終端設備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獲批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
在航空制造產業領域,集整機研發制造、零部件配套、通航服務于一體的航空制造產業體系正在完善,全球無人機動力系統第一品牌三瑞智能加速發展,天之翔民機配套、滬航零部件、北方聯創等項目相繼落地,初教-6拿下進入民用航空市場后的首單。
在數字產業領域,投資100億元建設千畝“高新數谷”,園區聚集數字產業企業數量突破4000家,全區規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突破62億元,占全省總量超過30%。
大手筆——搭建新平臺,激活人才內生動力
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人才是可持續發展的不竭源泉。
這些年,誠意十足的引才舉措,是南昌高新區求賢若渴的真實寫照。
為人才創業提供拎包入駐辦公研發場所,給予最高1000萬元的項目設備補貼、最高1億元的創業資助……在出臺“十條扶持政策”的同時,南昌高新區以數字人才、數字技術供給為切入點,打造航空科創城、中國(南昌)科學島等產業聚集新高地,充分保障人才就業有選擇、有市場。如今,全區61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19個國家級科研平臺,13個國家級產業基地,327個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等科研平臺為人才創新提供資源要素保障。
今年,南昌高新區發布最高可享800元/平方米的人才購房補貼政策,并專門舉辦人才安居推介會,加快高質量房產供給。一季度,南昌高新區新增加產業人才1.2萬人,新增經營主體3824戶,新引進省外高層次人才11人。
? 人才在這里快速匯聚,省高層次人才產業園建設加速推進,核心區一期落戶項目41個,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244人,其中院士31人。推動江西財經大學等20余所院校與區內重點企業構建定向人才培育合作機制,打造全省首個產教融合示范區。
前不久,歐菲光與江西科技學院合作成立了光電產業學院,每年可為企業培養300名適用人才。目前,全區技能人才總數達1.5萬人,高級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達54.5%。組織20余家重點企業赴10余所院校開展專場宣講153場,招引意向就業大學生及技能人才近2.6萬人,進一步夯實了人才底座。
(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雍 宋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