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編輯: 吳海峰來源: 經濟晚報2022-10-28 12:18:09
編輯: 吳海峰來源: 經濟晚報2022-10-28 12:18:09
?? 10月28日,宜春市政府新聞辦、宜春市司法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據介紹,在宜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經過多年努力,全市已經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新聞發布會現場圖
宜春市司法局副局長劉娜介紹相關情況?
統籌謀劃,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強力推進
宜春市高度重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納入全市基本公共服務發展總體規劃,為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先后印發了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制訂了《2019-2022年宜春市公共法律體系建設的指標》,對統籌城鄉、區域法律服務資源,明確各級各部門各階段的責任分工、工作標準和措施,推動全市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產生了積極作用。
黨建引領,公共法律服務隊伍建設蓬勃發展
加強法律服務隊伍教育管理。全市開展黨員律師作示范公益律師進社區活動,強化法律服務隊伍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教育,引導法律服務工作者始終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規范法律服務行業秩序。全市完善法律服務行業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和社會監督機制,依法嚴格規范執業條件,有效防范和制止不正當競爭,嚴肅懲處違法違規行為,努力建設既規范有序、又充滿活力的執業秩序。
推動法律服務事業發展。把法律服務納入全市公共服務發展總體規劃,整合律師、公證、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資源,實現公共法律服務的多元發展,為群眾提供綜合性、一站式服務,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法律服務需求。
據統計,全市已有律師事務所50家、律師729人(專職律師439人,公職律師290人);基層法律服務所32家、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134人;公證機構11家、執業公證員32人;司法鑒定機構13家,執業鑒定人180人;法律援助機構11個、法律援助律師25人;仲裁機構1個,仲裁員127人;各級人民調解委員會2882個,調解員共10477人;法律明白人676832人。
固本強基,公共法律服務三大平臺有效融合
實體平臺提檔升級。全市已經建成1個市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0個縣(市、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189個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2000多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實體平臺全覆蓋。針對特殊領域需求,市司法局在法院、檢察院、看守所、贛西監獄、贛西戒毒所、駐宜部隊、人社局勞動仲裁院等部門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提供延伸服務。
熱線網絡平臺持續發力。市司法局積極構建“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向廣大群眾大力宣傳推廣使用江西法律服務網、江西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宜春司法行政12348微信公眾號知曉度大大提升,為群眾提供7*24小時法律服務,實現了“一線通、一網通、一掌通、一站通”,為人民群眾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準的法律服務。
三大平臺實現有效融合。群眾可根據自身法律服務需求的復雜程度和日常習慣,選擇就近的實體平臺接受現場服務、撥打12348電話接受熱線服務,或者關注“宜春司法行政12348”微信公眾號接受網絡服務,實現“全業務、全時空、全天候”。2019年以來,全市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網絡、熱線“三大平臺”共接待法律援助咨詢389044次,其中,實體平臺 317965次,熱線平臺70915次,網絡平臺164次。
整合資源,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成效明顯
全市依托市、縣(市、區)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司法所),整合律師、法律援助、公證、仲裁、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人民調解員等各類法律服務資源,圍繞人民群眾對法律服務的需求,將公共法律服務項目菜單化,切實為群眾提供精準法律服務。降低法律援助門檻,將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準從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放寬到最低工資標準。
近年來,全市各級法律援助機構共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2.4萬件,接待群眾現場和熱線咨詢3.2萬人次,共幫助2.5萬位受援人依法維護合法權益;公證機構共辦理各類公證案件47824件,為出行不便的群眾提供公證上門服務600多人(次);開展全過程法律服務,為企業提供法律服務1380余次;積極構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人民調解組織共排查糾紛42002件,調解矛盾糾紛44763件,調解成功43317件,調解成功率9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