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方舟”書寫人民至上
編輯: 何欣來源: 深圳特區報2022-04-08 14:56:15
編輯: 何欣來源: 深圳特區報2022-04-08 14:56:15
?? 3月初開始,在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的工地上,建設施工的照明燈夜夜不息,與河對岸深圳的霓虹交映生輝,見證了這片荒灘在一個月里生長出“生命之舟”。
香港遭遇第五波疫情沖擊以來,中央政府高度關注香港疫情動態,惦念香港市民生命健康安全。應香港特區政府請求,中央決定在落馬洲河套地區援建應急醫院和方艙醫院,深圳承擔這一援建任務。
時間就是生命!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在內地支援香港抗疫工作專班統一指揮下,中央各有關部門和廣東省密切配合,統籌大量優勢資源,多措并舉、多線并進、多點突破,全力以赴支持深圳承建,不斷加強與香港特區政府溝通對接,形成強大合力。200多家參建單位聞令而動,20000余名建設者逆行出征,投入這場爭分奪秒的大會戰,克服異常艱苦的條件,用短短30天建起一座擁有現代化手術室、放射科、負壓病房等設施的應急醫院。
4月7日,中央援港應急醫院項目一期正式移交。這是“一國兩制”背景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偉大實踐。
一橋連深港時間換生命
山的一側是香港,水的一畔是深圳,山水相連,心手相牽。
隨著香港第五波疫情形勢愈加嚴峻,落馬洲河套地區成為香港首批興建應急醫院和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的地點之一。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西拓展處處長莫永昌透露,考慮到河套地區與深圳一河之隔的地理優勢,便于人員和物資可以在最短時間、點對點進出河套工地和深圳邊境,最終選擇在這里建造一座1000張床位的應急醫院、10000張床位的方艙醫院,以進一步提升香港抗疫救治能力。
百余米寬的深圳河道,如何承載運輸數以萬計建設者和巨量建設材料?
架橋!中央援港應急醫院項目總承包(EPC)中建科工董事長王宏果斷決策。這個大膽的建議迅速向上報告,得到了上級批復同意。
2月26日清晨,正在秦皇島工程現場的中建橋梁沿海公司董事長趙磊接到建橋通知后,一刻不停,迅速趕赴深圳。當天,共有38名橋梁管理人員從全國各地來到深圳。次日晨,68名管理人員完成集結,打響了戰斗“第一槍”。沒有地質報告,沒有設計圖紙,沒有施工所需的各類資料;香港側過不去,就調來兩艘200噸的浮吊……他們緊急測繪、連夜設計、現場調整。
與病毒賽跑,用時間搶生命。堅定的信念支撐所有人員克服困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3天全部物資抵達現場,286位施工人員日夜趕工,水上、陸地同時推進,7天后,一座全長159.1米,寬18米、用鋼4200余噸的鋼棧橋基本完工,飛架兩岸。
“2個月工期縮短至1周,這座橋,是我經歷的項目中時間最緊迫的。”趙磊說,“交橋那一刻,感覺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我們多搶來一天,醫院就能早一天完工,香港市民就能早一天得到救治。”
克服重重難荒灘現奇跡
3月6日,深圳河上,隨著臨時鋼棧橋完工啟用,中國建筑旗下中建科工第一批200余名管理人員、1700余名工人進入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拉開了中央援港應急醫院項目大規模施工的序幕。
機器轟鳴,人聲鼎沸,深港交界的這片荒灘,從過去只有鷺鳥停歇到突然喧囂起來,成為熱火朝天、通宵繁忙的建設工地。
“以前的工程以年計,現在以日、周計算。”莫永昌說,“入行30年從未接過如此龐大、急趕的工程。該工地亦是所有項目中面積最大、工程最為復雜的,絕對是史無前例的壯舉。”
以最快速度打通施工各個節點,在香港政府解決工地用電、用水兩大難題后,更大的挑戰擺在援建團隊面前。現場建設者很快發現,河套魚塘有大面積軟地基,施工難度用“在豆腐上建房子”形容毫不為過。
3月8日,夕陽的余暉映在幾位市政工程師臉上,他們神情嚴肅地圍在一臺挖機旁,盯著一斗一斗淤泥從三米深的路基下挖出,心急如焚。
“我們道路的位置在這里,而這些深達數米的淤泥是完全沒有承載力的,這里可是應急醫院物資運輸的‘生命線’啊。”項目C區市政道路管網負責人呂世杰回憶說,經過反復商議,項目組決定集中所有機械資源先將現場的塊石收集并緊急外購塊石進行軟基換填,同時借調其他工區方樁設備兩臺加固兩側路基。最終以3米軟基換填塊石、12米長方樁加固路基兩側的方式快速處理完成。
軟基處理“耽誤”了近兩天工期。為了贏回時間,保障運輸道路按時移交,項目組調用兩倍于計劃的機械和管理人員投入施工,通宵奮戰。3月11日,一條筆直的道路完成路面鋪就,潔白的養護土工布覆蓋其上。“三天半,荒地變道路,就像看著自己孩子長大,無比欣慰。”呂世杰說。
艱難推進的還有化糞池工程。中建二局二公司應急醫院項目副總工程師呂夢圓和同事拿到的港方提供的地勘報告是3年前所做的,而現場實際施工條件變得比3年前更差了:地下13米都是淤泥質土;剛挖到地下1米深,地下水就汩汩往外冒。項目組想盡辦法:在基坑四周加上兩排12-15米長的鋼板樁,并進行樁間剛性拉結,解決淤泥土軟,樁外另加一層水泥攪拌樁作為止水屏障。
呂夢圓天天在工地跑,這位去年剛入職的博士畢業生,一雙球鞋已經跑得開膠。雨季來臨后,滿是泥印的雨鞋,成了她的工作標配。她的臉上寫滿了“認真”,在檢查發現兩層鋼板樁間距不足時立即要求整改,“這關系著鋼板樁的穩定性”。
“先生產后生活”,這句話被很多建設者掛在嘴邊,也是工程項目面對的又一個艱巨困難。
3月6日,建設者們進場后發現,這片荒地只有空蕩蕩的一棟雙層板房。大家把行李往板房一丟,便一頭扎進工地,投入土地平整、應急測繪等醫院建設的前期工作。沒有硬化地面,找塊稍平整的地搭上帳篷;沒有網絡通電,就枕著夜色入睡;沒有熱水洗澡,就咬著牙用冷水一澆了之……
3月22日夜里,突如其來的大雨將宿營地澆成沼澤般的泥地,積水面不斷上漲,逼近低矮的折疊床面,浸濕了不少建設者的被褥。項目后勤管理員李洪剛一直忙前忙后,協調把被淹嚴重的帳篷轉移安置到硬化后的道路或堆場,更換被褥、挖渠排水、墊高地勢。當看到許多工人辛勞作業十幾小時后,寧愿將就睡在水里也沒力氣再“折騰”搬帳篷,李洪剛說:“大家很累很疲憊,但都是咬牙堅持,都是為著一個目標緊緊抱團在一起。”
受暴雨影響的還有施工。為了搶趕出屋面,減少降雨對醫院內部作業影響,最高峰時,205名工人在燈火通明的工地徹夜鏖戰。中建鋼構應急醫院項目屋面項目經理李梓軒說:“我們投入人員、材料等‘硬件’、不斷優化調整技術‘軟件’,以5天絕對工期抵3個月的工期,提前絕對工期2天,完成了2.8萬平方米屋面面板鋪設和固定。”
1天完成4.3萬平方米的場平,3天完成1.6萬多立方米混凝土澆筑,5天完成4000多個箱子拼裝,22天完成通水通電,這樣的速度奇跡,是一個個平凡但偉大的一線建設者用雙手和勞動造就的。
四方建設者微光匯成炬
講著不同方言,做著不同工種,很多人素不相識,從各地奔赴而來。
3月6日晚,中建三局水電工沈健在廣州的工地接到援建任務后,第一時間叫來了大哥沈剛、二哥沈洋,“能為國家出點力是很光榮的。”三兄弟分別從陜西西安、青海西寧、廣東廣州帶來90名機電和排水施工工人。“和當年會戰武漢一樣,條件非常艱苦,工期也特別趕,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累得一坐下就只想睡覺。”大哥沈剛感慨道。
三兄弟離開家鄉四川,常年分別帶隊在各地做項目,聚少離多。這次跨過深圳河援港,是他們在武漢雷神山、火神山醫院項目后,第一次在工地上重聚。
A2工區長郭金池帶著隊伍,從1000多公里外的成都趕來支援。“生命至上,盡力救人”,是他們最樸實的心愿。70%的軟地基處理、防疫要求等因素導致工程進度受影響,為了搶回被耽誤的5天工期,他們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
中建七局水電工胡昭強進駐工地前得知妻子流產,仍毅然決定留下。上崗第一天,他連續工作20多個小時,完工前一天也在通宵加班。在極有限的休息時間里,他不斷安慰電話那頭哭泣的妻子,自己卻忍不住在做工時偷偷落淚。“不管家里有多困難,既然來了,我就要好好干,為國家出一份力。”
“這些年,內地援疆的項目特別多。作為一名新疆人,我能來這里幫忙,也是一種回饋吧。”買買提艾力 f 吾買爾江是中建橋梁的測量員,3月2日至今,從橋梁建設現場到道路施工測量,風吹日曬雨淋,他始終在現場把控測繪細節。
李榮清主要負責生活區的生產管理。這名來自湖北武漢的中建鋼構焊工,孩子正在備戰高考的關鍵階段。在全家支持下,他義無反顧地來了,“2020年,全國各地支援武漢戰疫。現在,其他地方有疫情,武漢人也要沖上去。”
“香港市民就是我的同胞,自己的親友遇到困難,我一定會伸出援手。”中建三局二公司項目經理馮春說,定居深圳12年,親見深港聯系愈加緊密,讓他對援港生出不同的情愫。
“在香港干啥子”“我來見你噻”……應急醫院工地的帳篷中,科順防水的工人宋曲波,撥通了香港堂姐的電話。堂姐忍不住聊起對醫療資源緊張、家婆感染的擔心,宋曲波不斷安慰她:“我們正在給香港修醫院,好多人,修好就好了,慢慢就好了。”
“阿婆,阿寧來了!”工地現場,溫甯頭上帽子寫著的字特別醒目。他是中建八局華南公司記錄工程建設的導演兼攝影師,也是1985年從內地遷來的“深二代”。本輪疫情,他在香港的很多親屬確診患病,年紀最大是99歲的奶奶。接到應急征召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這是國家在幫我救家人。”溫甯說,“每晚收工后在河套眺望對岸深圳的萬家燈火,感觸萬分。我告訴團隊,航拍時一定要帶上深圳的畫面,因為深港唇齒相依,彼此成就。”
微光成炬,眾志成城。
200余家參建單位,20000余名建設者,從祖國四面八方趕來,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晝夜奮戰,用粗糙的雙手、辛勤的汗水、淳樸的熱情,在荒蕪灘涂書寫建設奇跡,用堅守和付出托起“生命方舟”。
同心援香港深圳顯擔當
祖國永遠是香港最強大的后盾。為支援香港抗疫,中央援港防控專家組、醫療隊先后抵達,深圳等內地的防疫物資、民生保障也源源不斷。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緊要關頭,本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中央援港應急醫院緊急建設,顯示了中央對香港的關懷、內地對香港的支援,必將載入史冊。”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減災救災聯合會會長楊勤認為。
“作為出生于廣州、1987年起在深創業的深圳人,近期在與香港同業、親友聯系時,深感他們渴望祖國施以援手的迫切心情。”兩屆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市鐘表行業協會會長朱舜華在接受采訪時說,中央援港應急醫院的建設,是國家的重大決定、深圳的使命擔當,給香港送去了“安全、健康、溫情、愛護”,亦是“一國兩制”下更有高度和格局的深港合作、粵港合作。
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副會長、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特聘教授黃浩明認為,中央援港應急醫院建設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香港抗擊疫情的重視與支持、對香港700多萬同胞的關愛和對生命的尊重。
深圳市規劃國土發展研究中心總規劃師鄒兵博士認為,中央援港應急醫院建設是繼2020年8月內地支持青衣方艙醫院建設的又一壯舉,從規劃、設計、施工到運營、管理、維護全過程,需要兩地在技術規范、標準、模式、機制、政策等環節實現無縫對接和高效協同,反映了深港兩地共同應對重大公共衛生和安全事件的應急機制趨向成熟完善,體現了“一國兩制”框架下深港合作正向縱深化和精準化發展的良好態勢。
中央援港應急醫院一期項目3月6日正式開工,3月9日完成了首個集成式箱體吊裝,3月19日完成一期病房全部1545個集成式箱體吊裝工作,3月29日進入聯調聯試階段,4月5日完工并通過驗收,4月7日一期正式移交,項目建設高峰期日均車流量達到2883車次,設備400多臺,參建人員2萬余名,總用工達18萬余人次,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展示出驚人的中國速度、中國力量。
獅子山下,“同舟人,誓相隨”,“攜手踏平崎嶇”。
紫荊花開,“我哋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